毛主席的侄子贺麓成,晚年时对他的儿子和女儿说:你们把姓氏改回来“毛”吧。
贺麓成是我国导弹研究的权威人物,他在八十多岁时突然对儿女说:你们把姓改成“毛”吧。贺麓成的儿子原本应该跟父亲姓贺,为何要改姓毛呢?毛姓在中国并不常见,这是否意味着他与毛主席有某种联系呢?
贺麓成本来姓毛,名字叫毛岸成,是毛主席的亲侄子。让他和子女恢复毛姓,是为了认祖归宗。但为什么他自己坚持了一辈子姓贺,直到晚年才同意子女改回毛姓呢?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
图 | 主席像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贺麓成平凡中见非凡的一生。
稳稳当当的“官家子弟”竟然成了“留守孩子”
1935年2月,一个小孩在一个赣南山区的小村庄里出生了。这个地方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也没有什么隆重的庆祝活动,就这么静静地来到了这个世界。那时候,到处都是战争的痕迹。当然,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孩其实是出身于一个有背景的家庭。
他的爸爸曾是红军独立师的领导毛泽覃,妈妈是县委书记贺怡,伯父就是毛主席,伯母也就是他的大姨是贺子珍。
这个小男孩一开始叫毛岸成,他是毛岸青和毛岸英的堂弟。但是没过多久,他的名字就被改成了贺麓成,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呢?
在他出生时,红军已经开始了长征。他的父亲留在老区继续战斗,过着四处流浪、随时可能失去生命的生活。在他三个月大的时候,父亲还没来得及见他一面,就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了,当时他才30岁。
当贺怡得知毛泽覃牺牲的消息时,她正在主持一个干部会议。听到这个消息后,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却哭不出声来。稍微平复心情后,她再次走进会场,继续安排工作。
红军长征之后,老区的革命斗争环境极其艰难。为了避开敌人的攻击,大家纷纷分散,转入秘密斗争。即便像毛泽覃这样的师长,贺怡这样的县委书记,放到今天都是重要的领导,但他们当时没有任何特殊待遇,连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证。身边通常只有两三名游击队员相伴,有时甚至独自行动。他们每时每刻都在面对生死的考验,随时准备为革命献身。
当贺怡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时,虽然心里非常难过,但她其实并不觉得特别意外。从她加入共产党那天起,就已经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她当然清楚丈夫随时都可能为了革命牺牲,只是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
图 | 毛泽覃先生
贺怡左思右想,最终决定把孩子交给永新县的族亲贺调元照顾。贺调元是她的长辈,为人诚实可靠,家境不错,有能力把孩子抚养好。这样一来,贺怡就可以专心致志地投身于革命工作了。
在革命战争时期,很多红军战士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这些红军的孩子从小生活漂泊不定,有的成了流浪儿童,靠乞讨度日,有的跟着家人一起被抓进监狱,甚至牺牲了生命。
贺怡为毛岸成找到的寄养家庭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一方面,贺调元是贺怡的亲戚,所以比一般的乡亲更加可靠;另一方面,贺调元又不是贺怡的近亲,这样敌人就很难发现。
于是,还在几个月大的时候,毛岸成就被送到了永新县的贺调元家里。贺调元对贺氏兄妹非常喜爱,尽管明白照顾毛泽覃和贺怡的孩子会有不少风险,但他还是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小毛岸成。
那时候的永新已经被国民党控制,老贺家突然多了一个姓毛的孩子,旁人一看就知道这事儿不简单。于是,贺调元立刻决定给孩子改名叫贺麓成,其中“麓”字取自湖南的岳麓山,“成”字则是希望革命能成功,不过他对别人只说是希望孩子将来能有所成就。
贺调元告诉大家,贺麓成是他亲孙子,贺麓成学会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叫爷爷。尽管贺麓成成了一个留守孩子,但在爷爷奶奶的细心呵护下,他健康成长。
二、我与妈妈的相聚时间只有几个月。
贺调元特别疼爱贺麓成,这让贺麓成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贺怡一直在永新附近工作,但她从不敢回家探望儿子,几次路过家门也没有进去,所以敌人对贺麓成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
贺怡会不时写信,或者请可靠的人带口信,询问贺麓成的情况。贺调元每当收到贺怡的信或口信,都会立即回复,或者请对方带去贺麓成的近况。但他从不敢对贺麓成提起贺怡,因为不知道就是最好的保护和爱护,所以贺麓成并不知道自己父亲和母亲是毛泽覃和贺怡。
贺怡
没有思念就没有牵挂,小贺麓成一心扑在学习上。他在永新县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业,成绩优异,还连续跳级,这让他的父亲贺调元感到非常高兴,觉得自己没有辜负贺怡的期望,也没有辜负烈士毛泽覃后代的培养。
贺调元和贺怡之间的联系时有时无,特别是在1940年,也就是贺麓成五岁那年,贺怡很久没有消息了。这让贺调元担心贺怡可能遭遇不幸。实际上,贺怡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进了监狱。为了保护党的秘密,贺怡毫不犹豫地吞下了金戒指。
贺怡想通过吞食金戒指自杀,但由于戒指太小,她没能成功。这次经历让她命悬一线,最终虽活了下来,但身体却受到了严重伤害。国民党反动派发现贺怡是个坚决不屈的共产党员,认为从她那里得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当时正在与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也得到了这个消息,他立刻表示反对。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国民党最终释放了贺怡。党组织迅速找到了她,并安排她飞往延安接受手术,最终切除了她三分之二的胃。出院后,贺怡先后在新四军总部和中央机关工作。
贺麓成对此一无所知。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贺调元才向他透露了自己的身世。贺麓成明白父亲毛泽覃早已为国捐躯,但对于母亲贺怡的情况却一无所知。
好在不久后,组织上安排贺怡担任吉安地委组织部部长。贺怡忙完手头的工作后,第一时间赶到永新县,见到了阔别十多年的儿子。
贺麓成现在已经14岁了,个头和妈妈差不多高。他听说妈妈要来接他,心里既高兴又有点舍不得。他不想离开像爷爷一样疼爱他的贺调元,也舍不得永新县的小伙伴和好朋友。
那天贺怡回到永新,村里的乡亲们都跑来看她。当贺怡亲口告诉大家,贺麓成是毛泽覃和她的儿子时,乡亲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大家都为母子重逢感到开心,同时也对毛泽覃和贺怡为了革命所做的一切表示深深的敬意。
贺怡带着贺麓成,向贺调元和永新的乡亲们深深地鞠躬道谢。在大家依依不舍的目光中,他们乘车离开了永新。回到吉安后,贺怡几乎做什么事都想带着贺麓成,因为她急切地想弥补这些年缺失的母爱。
不过,贺怡还有一件非常着急的事,那就是找到毛主席和贺子珍失散多年的儿子毛岸红。毛岸红的小名是毛毛,1932年出生。红军离开老区前,毛主席和贺子珍把孩子交给留在当地的毛泽覃和贺怡照顾,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贺怡和毛泽覃的情况更加危险。
毛泽覃为了孩子的安全,把毛毛交给了一位警卫员照顾,但具体是哪位警卫员,还有他在哪里,毛泽覃都没有透露过。所以当毛泽覃牺牲后,毛毛就失去了踪迹,这件事成了贺怡心里的一块石头。
1949年11月,贺怡带着刚相认不久的儿子前往赣南找毛毛。虽然没找到毛毛,但在返回吉安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贺怡当场去世,享年38岁。
三、在贺子珍和贺敏学的指导下,我成为了一名导弹专家。
那天的交通事故极其严重,贺麓成在血泊中醒来,发现身旁的妈妈已经没有了气息。年轻的贺麓成紧紧抱着妈妈,想起早逝的爸爸,心中痛楚无比,几乎忘记了自己腿部的剧痛。
贺麓成又去了永新贺调元爷爷家。这时,远在上海的贺敏学和贺子珍也听到了妹妹去世的消息。他们从上海发来电报,邀请贺麓成去上海生活。
贺调元很舍不得贺麓成离开,但他年纪大了,不可能一直陪在孩子身边。而且永新的条件比不上上海,为了孩子的前途,贺调元决定亲自送贺麓成去上海找亲人。
这是贺麓成第一次独自外出,他却没有心情去欣赏路旁的美景,心里满是对父母的思念,感觉一夜之间成熟了许多。
那时候的交通没现在这么方便,火车常常会晚点。贺子珍为了迎接自己的外甥,提前很久就到了上海火车站。1950年的冬天,贺麓成第一次见到贺子珍,只见姨妈在寒风中焦急地四处张望。贺子珍一见到贺麓成,立刻把他紧紧抱住,心中五味杂陈。
图 | 贺子珍(左)
贺子珍得知贺麓成腿疼,第二天便带他去医院拍了X光片。医生惊讶地发现,贺麓成的左腿骨折成三段,需要立即住院手术。原来,贺麓成在一次车祸中左腿受了重伤,但他一直沉浸在失去母亲的悲痛中,没有告诉任何人,以为忍一忍就能过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贺麓成的性格非常坚强。不过,如果再耽搁几天,他可能会落下终身残疾。
手术顺利,贺麓成的腿保住了,但他从腿到腰都打了石膏,康复期间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贺子珍像妈妈一样照料他,帮他端屎端尿。尽管贺子珍疼爱贺麓成,但她对他要求严格,立下了三条规矩:第一,不许有特权思想;第二,不许透露自己的父母和亲人的身份;第三,必须学真本事。
一个月之后,贺麓成从医院出院,搬到了贺子珍家中,并继续在上海中学读书。这所学校在上海的教学水平名列前茅,也是全国顶尖的中学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烈士的后代被安排进入这所学校学习,但由于基础薄弱,不少人难以适应,最终选择转学或参军工作。
舅舅贺敏学告诉贺麓成,新中国成立了,国家最需要的是各种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要想对国家有用,就得好好学习。贺麓成本来就很有上进心,听了舅舅和姨妈的话后,信心更足了。他决定直接读高二,跳过高一。
在上海中学的头几个月,贺麓成白天跟班学习高二的内容,晚上回家再自学高一的知识,学习任务非常重,常常学到深夜。但他从不觉得累,每当想起爸爸妈妈为革命所做的贡献,他就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几个月后,贺麓成的成绩突飞猛进,成了班上的佼佼者,这让老师和同学们对他这个从农村来的孩子刮目相看。
两年后,贺麓成凭借出色的成绩考上了上海交大电力系。因为学校离舅舅家很近,他就搬去舅舅家住了。不过,没有人知道他的舅舅其实是上海防空司令贺敏学,也不知道他的伯父是毛主席。在学籍表上,他的父母一栏写着“已故”。
图 | 贺敏学作品
贺麓成是个很懂得感谢的人,每周日他都会去探望贺子珍,有时贺子珍也会自己来到哥哥家,和家人一起度过周末。贺麓成每个月会收到22元的烈士家属助学金,他总是立刻拿出5元寄给永新的爷爷贺调元。
1956年,贺麓成从大学毕业,获得了去苏联留学的机会。他先在北京参加了俄语培训班。然而,中苏关系后来发生了变化,他最终未能成行。尽管如此,贺麓成依然是那个时代我国顶尖的科技人才,备受赞誉。
第二年,他加入了新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专注于地对地导弹的研究。这个新研究院来头不小,由聂荣臻元帅亲自领导,钱学森担任技术顾问。由于工作出色,贺麓成很快成为了钱学森的重要助手。钱学森觉得贺麓成比实际年龄显得更成熟,能够长时间集中精力,是一位难得的军工人才。
那几年,贺麓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翻译了上百万字的俄文资料,绘制了几十本技术图纸,为导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一边学习,一边钻研,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导弹的控制系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很快,贺麓就成了导弹专家,并与同事们一起,在1964年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
当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听说导弹试射成功时,都非常高兴。然而,毛主席并不知道,这次成功的背后,最大的功臣竟是他的侄子贺麓成。贺麓成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继续在科研领域辛勤工作,之后又在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成为了我国航天动力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
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职称评定制度。贺麓成因为出色的工作成绩,成为全军第一位科技专家,编号为0001号。
图片 | 贺麓成(左)
一生都记得自己的起点和根源。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贺麓成不能用毛岸成这个名字,这是为了安全考虑,也是为了生存。新中国成立后,他依然沿用贺麓成这个名字,从未向任何人提及自己的父母和亲戚。
1983年,中组部通过国防部通知贺麓成去领取毛泽覃的烈士证书,这时大家才知道他是毛泽覃的儿子,都感到非常惊讶。
贺麓成一直对外人保密,不透露家庭的私事。尽管他和毛主席都在北京工作了很多年,但他从未见过自己的伯父。那么,毛主席是否知道有这么一个侄子呢?
毛主席当然认识贺麓成。1949年,毛主席把李敏——他和贺子珍的女儿——接到北京,和自己一起生活。李敏和妈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贺麓成则和贺子珍住在一起。即使贺麓成到北京工作了,他还是会经常回上海看望贺子珍和李敏。
1959年,李敏和孔令华结婚时,毛主席特意提醒他们别忘了邀请她的哥哥贺麓成。不过那时候通信不太方便,加上贺麓成工作的研究院是保密单位,所以李敏没能及时联系到贺麓成。
实际上,无论何时,只要贺麓成希望见面,毛主席都会同意。因为毛主席一直十分怀念毛泽覃这位他亲手抚养长大的弟弟,甚至会因此感到自责,觉得自己没有好好照顾弟弟。
图 | 毛主席
当时毛主席很忙,贺麓也有家庭问题,所以谁都没有说话。或许不见面是最好的选择吧,见了面反而会想起毛泽覃,让人感到伤感。
1976年,毛主席离开我们后,在准备追悼会名单时,大家都不知道贺麓成这个人。后来是李敏想起来,贺麓成这才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可惜他们已经没有机会说话了。
1979年,贺子珍搬到了北京301医院。贺麓成只要有空就会去医院,拉着贺子珍的手陪她聊天。五年后,贺子珍去世了,贺麓成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悼念她。又过了四年,舅舅贺敏学也去世了。
也许是家人接连去世让贺麓成变得豁达,也许是改革开放的浪潮让他重拾活力,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申请了提前退休。随后,经过批准,他先后担任了几家科技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在经商的热潮中再次展现了实力。
他通过开公司赚了一些钱,然后主动把钱捐给了家乡的革命老区,用来搞建设。他在永新中学设立了奖学金,还帮助乡亲们引进了黑梨树苗的栽培技术,还积极支持体育和公益事业。他做这些事,既不求名也不图利,所以很少有人报道。
他在北京上班的时候,一直住在单位分配的一个小破旧房子里,面积只有二十平方米。后来他有了钱,依然过着非常节省的生活。
贺麓成的妻子是一名医生,他们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姓贺。贺怡生下了他,贺调元和贺子珍抚养他长大,贺敏学则负责教导他,所以他的姓是贺。
贺麓成(右边)
他心里其实还是有着毛家的血脉,就像全国人民一样,他非常爱戴伯父毛主席,也经常在晚上想起自己的父亲毛泽覃。不过,他不想因为祖辈的名声而沾光。他不仅不依赖祖辈,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为祖辈争光,也为国家的国防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贺麓成已经87岁了。他看到祖国一天一个样,蒸蒸日上,一定会为自己的父母感到骄傲和自豪。
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他晚年时决定让孩子们改姓毛,也算是完成了一件心事。
配资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