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裁判不仅是个案的定分止争,也更肩负着引领社会发展、推动法治进步的重要职责,今天下午,国务院新闻办“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五位来自法院系统的代表围绕“严格公正司法用情办好百姓身边案”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们在工作中积极发挥司法职能,树规则、促治理、助发展。
“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我为自己取了一个很有诗意的藏族名字——‘达瓦嘉措’”,2024年3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法院北滘人民法庭副庭长李海龙被组织选派,到西藏自治区墨脱县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墨脱法院)挂职,成为首位奔赴墨脱县的援藏法官。
墨脱因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被誉为“莲花秘境”,据不完全统计,墨脱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4种,享有“世界动植物博物馆”和“世界生物基因库”的美誉,却又因交通闭塞、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曾经被称为“高原孤岛”。援藏期间,李海龙和同事翻山越岭走遍了分散于深山的七乡一镇、44个村(居),为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各族群众开展普法宣传、巡回调解、上门立案、文书送达等工作。
去年8月,墨脱法院审理了一起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独蒜兰的刑事案件。10名被告人非法采挖独蒜兰,对当地的生态资源造成了破坏。案件审结之后,李海龙结合在办案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向主管行政机关提出了司法建议,促推其进一步完善保护措施,并与边防人员、森林防火队员以及村居网格员共同建立联动机制。同时加大宣传和保护力度,引导群众和游客们识别、保护各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明确禁止在保护区域内实施猎捕、采挖、交易等非法行为。
同时,墨脱法院成立了专门的生态保护普法队伍,运用藏语、汉语、门巴语、珞巴语等语言,深入开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普法活动,全力为大峡谷的生物多样性保驾护航,以法治力量守护青藏高原绿水青山。
记者见面会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言/摄
“我们始终坚持‘以裁判树规则、促治理、助发展’的司法理念,每判一个案件,不光解决当事人的纠纷,还总结提炼规则,促进依法治网落到实处。”作为杭州互联网法院成立后的首批员额法官,杭州互联网法院副院长沙丽见证了中国互联网司法的试验田——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成立与发展。
她参与打造互联网审判新模式,当事人“一次都不用跑”,在线就可以完成起诉、调解、立案、庭审、宣判整个流程。一些因客观原因无法同步到庭的当事人也可以采取“异步审理模式”,不同时、不同地、不同步登录平台完成诉讼。
八年来,沙丽主审案件4000余件,包括涉数据权益、算法规制、平台治理、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件,通过具有鲜明观点和价值导向的司法裁判努力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以我审理的系列数据纠纷案件为例,第一步是通过个案树立裁判规则。”沙丽介绍,“生意参谋大数据权属案”首次确立了大数据产品的权利边界和司法保护路径,“网络直播数据商业秘密案”明确了数据适用商业秘密保护的规则,“微信群控软件案”首次提出数据权益的分类保护原则。
第二步则是对规则进行总结提炼。“我们发布数据权益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撰写数据方面的重大调研课题,以此来促进数据治理落到实处,同时也为‘数据二十条’的发布提供了实践的样本。”沙丽说。
在此基础上,杭州互联网法院进一步起草并发布了《引导企业数据健康发展行为指引》,并在“中国数谷”举行数据要素产业生态共建活动,探索建立数据共享法庭,为企业提供全面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准则,推动数据行业发展规范升级。
面对奔涌向前的数字浪潮,法官们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在沙丽看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复杂技术、模型的不断应用,案件的高度专业化、复合化以及利益平衡的复杂性不断升级;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迭代,很多互联网前沿领域纠纷在法律适用上没有先例可循,这些都对法官的审判智慧提出了极大挑战。
她举例说,针对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网络虚假信息问题,在全国首例操纵“网络水军”民事公益诉讼中,法官通过反复研究流量造假和干预信息呈现的行为方式和技术背景,首次明确行为人以盈利为目的、操纵“网络水军”进行“转评赞”“直发”“投诉举报删贴”等活动,应当被认为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以严格司法鲜明导向强化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据介绍,该案入选了人民法院案例库,为其他法官办案提供了参考,也为社会公众学法用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刘言
编辑:孟祥宇
配资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